回應與省思:我讀「老師說不喜歡上課總舉手的孩子,為什麼?」



(本文回應的原文在這裡)

作為一個在台灣從小喜歡在課堂舉手提問發言,卻一路被許多老師拒絕到大學的學生,我其實很受傷,我的許多老師們也會一如文章裡的班主任一樣,要求我在課室中靜默,以免我影響他人發言的機會,或是阻擋別人思考的空間,但熱愛學習的我當年的感受是:我的學習,不是為了搶發言,卻實實在在被老師帶頭「污名化」了...

舉手或許不能作為學生是否投入於學習的唯一指標,但是舉手或也不好直接與深度學習與否劃上等號。文章中提到了膽小與基礎差的孩子,我思考的是:膽小不等於不能表達,相反的,作為老師的我們更需要一步一步地協助架構這種孩子的信心與表達力,像我自己就是比較內向的孩子,但透過不斷練習 (雖至今我還是內向,到現在還是,但每每說出來學生都噗ㄘ笑表不認同),我現在能教課,也能在舞台上表演與演講;而基礎差與課堂發言就更是雞生蛋蛋生雞的複雜問題了,有趣的反例是,有次我訪談一位全校校排前幾名的同學,我好奇他為什麼在課堂上那麼少發言,他告訴我因為他害怕犯錯,而犯錯就會讓他成為一個不值得被愛的孩子(聽得我都心碎了)。

在教育心理相關研究中,有許多研究探討學生(特別是東亞文化為主的學生)課堂靜默(reticence)的原因,其實原因交錯複雜,但是一致都是鼓勵學生能參與課堂討論(好處族繁不及備載啊~有興趣可古狗一下),而老師的課室教學引導與班級營造即是關鍵。

因此這篇文章給了我很好的幾個提醒:

l   老師的提問層次:由淺至深地引導 (如:個人經驗>理解文本資訊 >反思文本資訊並延伸自個人經驗;或是 QAR (可參考這篇))。
l   預備思考的時間:給予學生時間思考,特別是給予小組討論的機會整理思路,探索問題的不同面向
l   結果VS過程:討論的過程是在呈現完美答案,還是透過彼此的分享共構學習的主體,對我而言,結果好,很美好,但是學習的最終與最重要本質還是過程,因此,發言參與便是團體共構知識的重要管道與方式之一。
l   有效的教學引導設計與課室氛圍營造:針對學生的發展與學習需求(如:TSAI就是針對青少年學生的發展特性所設計),設計有效的方式引導學生參與課室討論,並營造正向鼓勵的氛圍(如:TSAI裡一再強調的No Wrong Answer Policy,這個部分又會牽扯到其他更廣的心理層面了~~以後有機會再談
l   課室是一個有機體:1957年,Atkinson提出的學習成就動機理論 (achievement motivation),並爾後受到教育界重視80年代,學者接續提出學習時成就動機的目標導向(goal orientation)可分為「精熟(mastery)」與「表現(performance)」,繼後90年代,又有學者在既有架構中,再加入「趨向(approach)」與「避免 (avoidance)」,最終增修成2x2的成就動機理論,但是,但是,課室是由人組成並與環境互動的有機體,因此,課室中我們不得關注學生間的互動關係之於學習的影響,於是乎就有學者在上述已發展2x2向度的成就目標動機理論中,再加入社會目標(social goals),簡言之(跳一下),這篇文章也提醒了老師們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課室是個有機體,所以,所有的教學活動設計便應該考量到學生人際互動時的眉眉角角。把學生在課室裡的心理狀態單一化在「學習學問」這件事情上,其實是忽略了人是社會動物的重要本質,而這個忽略,或許正常常是一個活動是否能成功引導學生學習的關鍵。


一如各種教學活動的設計目的不在於讓學習「很好玩」,而是透過各式活動達到學習的目標(所以老師啊~別再問,做那麼多活動會不會沒時間上課了呀~);也好比資訊媒體的融入教學不應喧賓奪主的比媒體有多新多炫,老師們當提醒自己:我想要學生參與討論,是為了讓課堂看起來很熱鬧有趣,還是為了幫助學生達到真實的學習!

21世紀的今天,我們的教育不再,也不應再單一歌頌「學問」本身(硬技巧),而更是在學習中學會與人溝通合作,並從中思辨與堆疊發揮創意,及培養素養品格等軟技巧!
教育,真迷人!您說,是不?=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