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T思考角落 x 情緒與素養 :品格在乎一心 (加映:好書推薦)
*圖取自博客來
睡覺時間到了,小女孩躺在床上對著忙累了一天的爸爸賴皮,說盡了傷人的話就為了要爸爸陪她繼續玩,媽媽進了房間,了解了狀況,跟小女孩說了說爸爸的感受,並希望小女孩能在睡前過去跟爸爸說聲謝謝與抱歉,過了一會兒,向來貼心善良的小女孩因為羞愧、悲傷、失望、疲憊各樣的情緒而哭了,傷心地不停哭著,媽媽抱著小女孩,溫柔堅定地等待,愛女心切的爸爸急忙說:「好了啦,不要逼他了。」
媽媽繼續溫柔等待著,抱著她心愛的小女孩,輕輕拍著她的背,等待著,小女孩的情緒能不被評價地湧流出來,就這麼過了20分鐘。
最後,小女孩在媽媽陪伴下,牽著爸爸的手說:「爸爸,謝謝,抱歉。」接著安穩地睡著了。
〔爸爸以為的「逼」,其實是媽媽對孩子情緒的完全接納與支持,因為媽媽允許小女孩與自己的情緒相處一會兒,所以小女孩就有了力量做出她明明知道該做卻沒做的事情。〕
這是在家裡的場景,其實在學校師生之間何嘗不能如此?
很多時候老師看到了學生的充滿憤怒、輕蔑、憂傷、冷漠的甚或過於興奮的言行舉止時,會彷彿看見黃色警告牌一樣地認為「若我不趕緊指正這些學生的行為,這些學生以後就會養成不好的品格與態度。」於是乎,老師們以任重道遠的心開始諄諄告誡學生不該這麼做、不該那麼想… 而結果呢?往往就是在師生之間築起了另一道牆,又於是乎,感到挫敗的老師彷彿自我應驗般地繼續以為學生的行為果然大有問題,果然怠慢不得。
其實,孩子的問題行為確實怠慢不得,但是就是因為怠慢不得,所以才得「慢」下來先處理孩子的情緒。「處理」的意思是,不對孩子的情緒說教,讓孩子的情緒能有流出的管道與被接納的空間;有人說:「接納感受情緒很重要,但是然後呢?問題還是在啊,不是嗎?」若是真正的行為問題嗎?是,很多時候「行為」的問題還是會在,但是請記住,如果要處理行為的問題,沒得選,就是得先處理情緒。
聖經有句話說得很好:「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的」。學校的教育不會只是一棟棟的雄偉建築或是一間間充滿高端科技的教室,學校,是人與人真實互動的地方,這也是為什麼不論科技如何進步,都無法取代實體教學,因為學校教育的真正意義恐怕不僅僅在擴增那顆腦(mind),更是強壯那顆心(heart),進而讓人與人的心因此相互連結,而這,也才是真實的素養教育。
〔品格在乎一心〕
用你我接納孩子情緒的方式,與孩子一起邁前吧!
關於情緒的一本好書:【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作者:留佩萱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