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感 x 教學資源 (聽力) :Jessie never gives up. Jessie finds a way



先說PS. 片段0:46處,真是太幽默,絕對值得你每次看,每次噗ㄘ笑😆 希望感是促進個體身心靈向上的美好品格力 。心理學家Snyder(2002),定義希望感是個體對於一個目標具有動機 (agency) 與做法/途徑 (pathways) 的心理狀態。研究發現,擁有高希望感的人也比較能變通 (flexible),願意在經歷失敗或挫折後,思考不同的途徑解決問題來達到目標(影片03:10處)。 其實,這樣的概念與Angela Duckworth恆毅力元素裡的 [練習 (Practice)]* 有相似之處,亦即 [將失敗視為成長的契機,在定睛目標的同時,不只透過耐心練習,更加上許多的思考與調整來幫助自己邁前],於是乎順理成章讀到這裡時,你應該也不難想像希望感與耐挫力 (resilience)* 的關聯了吧!(就說有高希望感好處多多啊~) 老師們除了能透過師生互動的方式促進學生的希望感 (可參考上一篇 [希望感x好關係]),在課堂上,還可以應用玩具總動員4的這個片段來與學生開啟希望感議題的討論。 影片中的牛仔玩具Jessie因患有密室恐懼症而不敢待在紙盒中,但是為了救出她的夥伴,在軍人Combat Carl的引導與鼓勵之下,她懷抱著希望 (也就是救出朋友的[動機]與救出朋友的[做法],而且是失敗了,還能繼續變通堅持下去的做法),最終救出了朋友!這是很符合希望感內涵又相當有趣的片段,若老師能同時搭配一些聽力活動,就一魚好多吃了!(聽力怎麼教?可參考這份教案7 Steps to Listening/聽力教學7步驟)。
試著用這段影片,和孩子一起開啟充滿希望的旅程吧! ❣ 影片這裡看: Toy Story 4 (clip) ❣ *參考閱讀: ☞ Practice Makes Perfect (by Angela Duckworth): ☞ Mullin, A. (2019). Children's hope, resilience and autonomy. Ethics and Social Welfare, 13(3), 230-243. doi:10.1080/17496535.2019.1588907 ☞ Snyder, C. R. (2002). Hope theory: Rainbows in the mind. Psychological Inquiry, 13(4), 249-275.

Comments